民間力量的集結,為新竹「玻璃藝術節」把脈
兩年一度的新竹國際玻璃藝術節已於4/20落幕,市府卻遲遲未提出檢討,4/27日民間主動集結,透過城市論壇,探討藝術節慶,應扮演的角色,與在歡樂氣氛的背後,城市文化如何積累,達到永續經營之目標,為已辦理7屆的「玻藝節」把脈。與會人士呼籲市府應積極建立人才培育機制、提昇創作水準、建立新竹特有品牌,建構「玻璃中心主義」的城市目標管理策略,打造新竹成為具有魅力的玻璃文化藝術城。
這次竹塹文教基金會能以前瞻的視野主動站出來整合產官學界的意見,獲得與會學者專家一致認同,期許著手建立民間玻璃藝術智庫,蒐整藝術家及作品資料庫做為國際交流平台,提出民間版的玻璃藝術發展白皮書。並呼籲市政府民智及民氣可用,應盡快著手改善新竹市玻璃藝術產業體質,提升文化競爭力。
這項由竹塹文教基金會主辦的「竹塹國際玻璃藝術節回顧與展望研討會」, 4月27日在公二公園風城願景館舉辦,會中邀集40位長期投注玻璃藝術產業的產官學界專業人士及關心此項議題的市民,共同為「玻藝節」把脈。
主辦單位上午邀請郭原森、洪惠冠、蔣玉嬋、張寶束,分別從藝術節慶、節慶評估、社區學習、事件行銷等面向切入,以新竹市國際玻璃藝術節為例發表研究成果。
在地玻璃藝術家郭原森,認為城市藝術節慶是「無牆的美術館」,更是一個「活的公共藝術」,節慶活動的成功在於過程的展現,而不只是知名度、參加人數與觀光收益。郭原森建議玻藝節活動設計,應分專業者與非專業者兩大區塊,以創造市民、藝術家與市政府三贏的局面。
新竹市國際玻璃藝術節推手,前文化局長洪惠冠,以「TWIC台灣文化指標」與「文化藝術與地方節慶評估指標」來檢視新竹國際玻璃藝術節之整體表現。研究結果顯示透過七屆玻璃藝術節的舉辦,雖然逐漸形成新竹的特色節慶,但不論是在藝術水準的提昇、活動內容的創新、執行過程的細緻度、管控檢討機制建立、財務規劃、社會資源結合狀況等均有待努力。
洪惠冠強調,新竹玻璃藝術節只是形塑城市特色,振興玻璃產業的行銷策略之一,不應只把資源投注於此一表面的活動,而應從玻璃藝術人才的培育、博物館的經營、獎勵機制的建立,找到自己的優勢與發展方向。而在財務自給自足與核心經濟產值上,更要破除過度仰賴公部門的心態與廣發貴賓券衝人數的聖誕老公公方式,勇於開拓社會資源,創造週邊利益,才能朝永續經營目標邁進。
行政院文建會專門委員蔣玉嬋以「社區學習」為切入點,分享法國政府將節慶活動與社區學習結合案例。他建議新竹市未來辦理「玻藝節」應加強人才培育及國際交流、將辦理時間固定下來並擴大活動場域、讓各地優秀藝術家深入社區與在地藝術家及居民交流,加強活動效益的延伸及推廣。
清華大學秘書張寶束認為新竹市以玻藝節作為事件行銷的標的,十足洽當。然而接續辦理7屆13年來,內容大同小異,漸露疲態,以卡通訴求雖然吸引小朋友,但卻偏離玻璃主題,無助於玻璃藝術本質的提升,展品也有漸趨通俗化的情形。建議玻璃業者應再展品提升、創造品牌及國際行銷上多加琢磨。
下午座談會由竹塹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陳明河主持,針對目前新竹玻璃產業面臨之困境與解決策略、如何藉玻璃藝術節提昇新竹玻璃藝術之水準、未來玻璃藝術節有何改進之處、如何永續經營及對公、私部門的期許展開對談,從對話中看見新竹玻璃業界深度的自省。
陳明河舉例說,朋友從英國帶回來一枝非常精緻的玻璃筆送他,是義大利品牌,但仔細一看卻是新竹玻璃藝術家設計及代工。這樣得產品從台灣外銷出去一枝可能只值100元新台幣,但是他朋友卻可能是用美金100元代價漂洋過海帶回台灣。他也借鏡白河蓮花節因為引進大陸產品導致白河蓮花產業沒落地例子,提醒業界無論如何一定要持續創作並打出自有品牌,才有永續經營下去的利基。
長期關注新竹市玻璃藝術產業發展的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林保堯認為,玻璃藝術是最能夠代表新竹的知識產業,它的重要性應被彰顯。主張應從人才面著手,利用現有的高中技職學校設置設置玻璃藝術創作的職科,培育新一代的玻璃藝術創作人才。而舉辦多年的金玻獎一直停留在縣市層級,是無法提升玻璃藝術創作的才能,他建議將金玻獎一定要逐步擴大到亞太層級,朝國際雙年展努力,以國際交流提升新竹玻璃藝術創作的能力。
參與文建會委託進行國際小型展演活動評估的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研發總監孫華翔,語重心長的對新竹市提出警訊,他表示這一次新竹市玻藝節雖然通過文建會的評鑑,但是瀕臨落選,提醒市文化局依照評鑑指標及早檢討轉型之道。玻藝節應有一個政策目標的思維來策劃活動內涵,煙火式的活動不但耗費資源,對於地方文化內涵的提升沒有助益。
孫華翔也呼應文建會專門委員蔣玉嬋的社區學習的論述,強調學習及體驗性質的產業是未來經濟的新趨勢,新竹玻璃文化產業正可朝這個方向發展。對於新竹市近年來民間文化團體日漸活絡的情形,提醒市政府,民氣可用!市府應善加利用以建立長遠性的文化對話平台。
表演藝術聯盟秘書長于國華及園區生活雜誌發行人黃鈞銘都站在消費者的立場提出建議。于國華認為工藝品必須進入生活才能產生感情,他非常喜歡精緻的生活工藝品,原本期待在這次國際玻藝節商品街中能選購到當地玻璃藝術家創作的工藝用品,但展場展售的商品卻以小型裝飾物為主,而感到失落。黃鈞銘則以他過去在科學園區公司服務時選購紀念品的經驗,建議玻璃業者依園區禮品市場需要開發具有在地文化特色的精緻紀念品,吸引品味挑剔的園區廠商。同時他也呼籲業者要在質與量的追求上做一個抉擇。
在節慶活動的永續發展上,于國華提出宜蘭童玩節從全國最具規模的節慶活動走向停辦的結局,執政者的推動的態度有關鍵性的影響,他認為游錫堃擔任縣長初辦國際童玩節的時候,縣長將童玩節活動當成一串粽子的頭,透過活動舉辦掌握縣府團隊,同步解決縣內交通、民宿、環境等問題。因此,游錫堃縣長每天在童玩節會場邀集縣政府各局室開會,檢討克服大型活動所需的各種交通環境旅宿資源的限制。承辦活動的同仁充分感受到活動的價值與意義而能全力以赴。後來縣長卸任,雖然童玩節仍繼續辦理,但是活動在縣政府內部的層級定位改變,不再透過縣長統合縣政府各單位資源,童玩節從一個粽子頭變成一粒粽子,並漸漸走向停辦的命運。這個由頂勝而衰微的大型節慶活動的走向,值得新竹玻璃藝術節承辦單位借鏡深思。
文化局副局長林榮洲強調文化局兩年一次的國際玻璃藝術節不會停辦,這是有永續經營的理念,新竹市的玻璃有獨特技法,且技冠國際,業者應該好好把握將之推向國際。
從座談會得對話中,也看到玻璃藝術家們的深度反省。玻璃藝術家黃安福認為大家把玻藝節活動當作是一個販賣商品的商機不是壞事,但是如果只是批貨來賣,業者雖然獲利但卻不能從活動中增加創作的實力。
資深的玻藝家蔡松平觀察玻藝節,認為活動華麗有餘內涵仍有待充實,鼓勵在地的藝術家要走自的路,不要跟著別人的模式走,他在國外曾經看過一個屋簷下兩位玻璃藝術家一起擺攤位做生意,卻能和平相處,不互拉生意,原因是兩個人的作品風格不同,各自擁有消費群也不同。
春池玻璃公司副總經理李建仲則看到在地玻璃師傅缺乏美學訓練以致產品升級困難的問題。因此他將創意、色彩等美學訓練、閱讀以及實地的觀摩學習當成員工在職訓練的主要課程。希望透過不斷的學習來提升員工自我成長與公司的產值。
玻璃藝術家許源榮希望市政府能設置玻璃街,讓業者有一個固定展售商品之處,林啟燦表示拉絲玻璃讓中國藝術家印象深刻,這是新竹市特有的技法值得繼續推廣。
台灣玻璃館團隊黃正郎表示,台灣玻璃館在彰濱已然形成一種群聚效應,提醒新竹玻璃業界,不能再坐井觀天,新竹市的玻璃藝術距離國際化還有一段遙遠的路要走。
清華大學教授文化協會理事長王俊秀提醒,彰濱已經有台灣玻璃館了,未來政府續辦玻藝節一定要將格局放大,讓玻璃藝術和城市發展發生密切連結,包含都市景觀、公共藝術、觀光旅遊...,國際玻璃藝術節活動不應只是讓參觀者短暫的停留觀看更要讓觀眾停留學習。
工研院材料所李政道博士參與經濟部玻璃產業相關計畫,他表示經濟部預估玻璃產業包含科技業、建材、室內設計、家具等方面有2000億產值,資源豐富但需要透過系統的整合,他們將持續透過推廣、交流,將政府資源引入產業。
這次竹塹文教基金會能以前瞻的視野主動站出來整合產官學界的意見,獲得與會學者專家一致認同,期許竹塹文化基金會著手建立民間玻璃藝術智庫,蒐整民間藝術家及作品資料庫做為國際交流平台,提出民間版的玻璃藝術發展白皮書。並呼籲市政府民智及民氣可用,應盡快著手改善新竹市玻璃藝術產業體質,提升文化競爭力。